人机融合如何更可靠?百余国内顶级法律科技创新者论道法律AI的黎明丨第九届新兴法律服务业发展论坛圆满举行
法律AI如何从触手可及到真实可信?
法律与AI当下或许正处在最艰难融合期,只有通过人机与融合协同,创新服务场景,实现“真实可用”,就会迎来法律AI的真正黎明!
2025年6月29日,“法律AI的黎明——第九届新兴法律服务业发展论坛”在上海成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兴法律服务业领域的顶尖专家、科技先锋,以及来自知名企业、高校和律所代表等3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法律与AI深度融合的前沿趋势,分享实践经验,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携手推动新兴法律服务业迈向新的征程。
本次论坛由上海法律科技协会、上海市企业法律顾问协会指导,同济大学法学院、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律新社共同主办,阿里云通义法睿、智合联合主办,上海国际贸易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服务基地、上海科技法律联盟、泽大律师事务所、鼎颂法务创新集团、法保网共同协办。除了现场举行之外,本次论坛还在“律新V品”视频号等多个平台同步直播,累计10万人次浏览观看。
作为国内首个聚焦“新兴法律服务业”的行业盛会,新兴法律服务业发展论坛始终坚持“以创新守护正义”的初心,致力于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新生态推动优质法律服务的普惠化、品牌化和效能化。历届论坛不仅承载了行业的深厚积淀,更彰显了创新驱动的核心理念,充分展现了法律服务业的前沿活力与未来潜力。第九届新兴法律服务业发展论坛继续立足行业前沿,关注法律服务行业创新变革。
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蒋惠岭,上海市法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上海法律科技协会会长邵万权,上海市企业法律顾问协会执行副会长赵利莅临论坛并致辞。
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蒋惠岭在致辞中指出,拥有118年历史的同济大学,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同济大学遵循“优势工科引领带动、厚重理科融合推动、特色医科协同驱动、精品文科共享联动、前沿交叉创新互动”的发展战略,推行“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济大学法学院秉持“立主流、强基础、建特色、国际化”发展理念,在涉外法治、德国(欧洲)法、司法制度、知识产权、人工智能法治和建设工程法律制度等方面形成特色。蒋教授还介绍了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及其依托同济大学所致力的三大类工作。一是建构基础治理框架;二是创新监管制度设计;三是推动场景实践应用。此外,成立的人工智能合规服务中心专注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和风险评估服务,助力企业合规发展。
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蒋惠岭在致辞中指出,拥有118年历史的同济大学,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同济大学遵循“优势工科引领带动、厚重理科融合推动、特色医科协同驱动、精品文科共享联动、前沿交叉创新互动”的发展战略,推行“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济大学法学院秉持“立主流、强基础、建特色、国际化”发展理念,在涉外法治、德国(欧洲)法、司法制度、知识产权、人工智能法治和建设工程法律制度等方面形成特色。蒋教授还介绍了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及其依托同济大学所致力的三大类工作。一是建构基础治理框架;二是创新监管制度设计;三是推动场景实践应用。此外,成立的人工智能合规服务中心专注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和风险评估服务,助力企业合规发展。
上海市法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上海法律科技协会会长邵万权在致辞中强调,科技已成为社会变化的重要内因,“懂AI”正在成为一名优秀法律人的基本要求。他提到,数字大脑正在构建行业的智慧中枢,律师行业正经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型;数字要素正在激活行业新质生产力,“数字律师”将日益成为行业主流;数字场景正在探索技术落地路径,但技术突破不等于价值实现,需打破专业壁垒,促进跨界协作。他还倡议推进“三个一”工程,共建法律科技生态联盟,培育数字律师先锋团队,落地行业服务示范场景,让法律科技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加速器。
在AI与法律深度融合的变革时代,法律服务生态正经历结构性重塑。随着GPT-4、法律大模型等技术的突破性发展,AI已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法律服务的深度协作伙伴,推动着裁判智能化、合同生成自动化、法律检索语义化的产业变革。这一变革既为法律人带来效率提升和业务拓展的新机遇,也对传统法律服务模式提出了挑战。
在论坛上,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蒋惠岭发布《2025年度人工智能法治应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陈吉栋上台作《报告》解读,他全面分析了人工智能在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领域的应用现状与趋势。他重点讲述了人工智能服务应用的报告,在区域分布上,东部地区以占全国66%的应用增量引领纵深发展。中部地区着力破解基层服务盲区,构建全省共享平台,完成“速度领跑”到“质量领先”的跨越。西部地区采用技术攻坚与智慧覆盖双轨策略,融合区块链与AI实现案件自动化分流,显著提升基层解纷效能。东北地区虽增量占比仅7%,但同时加速构建闭环普法生态。 在技术层面,大模型驱动了法律服务升级,区块链、数字人和VR技术的应用赋能了公证、法治宣传、法治教育创新。在场景分布层面,2024年法律便利服务、纠纷调解、法律咨询及法治宣传构成四大核心场域,区块链存证、VR普法教育等新兴场景加速崛起。中外对比显示中国更强调普惠落地,通过轻量化部署推动基层治理转型;国外则聚焦电子取证等细分场景效率提升,依托检索增强生成技术强化全球化布局。数据主权与算法责任已成为全球共同挑战,各国均通过加密管控与监管细则筑牢安全防线,推进场景赋能和安全可信。
为应对行业变革,本届论坛推出“智法同行”——法律AI公益课,旨在打造“法律+AI+公益”的创新生态。
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蒋惠岭;上海市企业法律顾问协会执行副会长赵利;上海法律科技协会法定代表人、副理事长,上海市律协信息委、法律科技委主任,上海星瀚律师事务所主任卫新;律新社创始人、CEO王凤梅在论坛上,共同开启了“智法同行”——法律AI公益课。
“智法同行”——法律AI公益课由导师传授深度融合法律实务与AI技术的公益课程,构建“学习-实践-反哺”的闭环体系,旨在为法律服务业培养兼具专业素养和科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助力构建普惠、智能、可持续的现代法律服务体系。
为让更多法律科技实践者和创新者被看见,并进一步展现行业创新产品、行业影响力人物风采。自2025年5月30日起,律新社2025新兴法律服务业“风云榜”开放申报,并进行了深度调研,共收到来自全国百余家新兴法律服务业机构的申报资料。
律新社研究中心基于申报材料,通过深度访谈调研、多方评价验证,从商业价值、社会价值、技术领先性、市场影响力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分析,最终生成律新社2025新兴法律服务业“风云榜”。
在本届新兴法律服务业发展论坛上,律新社创始人、CEO王凤梅就律新社2025新兴法律服务业“风云榜”作颁奖致辞。她表示,站在技术革命与法治文明建设的交汇点,法律人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凝聚行业智慧,并以标杆力量引领发展方向。律新社2025新兴法律服务业“风云榜”是对行业创新者的一次致敬,旨在通过挖掘和表彰那些在法律科技领域勇于突破、敢于实践的先锋力量,树立行业标杆,激励更多机构与个人投身于这场深刻的数智变革之中。
在现场嘉宾的共同见证下,本次论坛迎来了高光时刻——颁奖典礼,律新社2025新兴法律服务业“风云榜”——“法律AI先锋企业十佳”“法律科技先锋企业十佳”“数智化先锋律所十佳”“法律科技影响力人物十佳”“数智化匠心机构30佳”隆重发布!获奖人物及机构凭借其在法律科技领域的卓越表现和创新精神持续为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为推动法律服务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树立了标杆。
当法律与科技的融合从工具革新迈向模式创新,新兴法律服务业正以破局者姿态推动行业创新发展。这一变革不仅体现在技术应用层面,更深刻改变了法律服务的底层逻辑和运行方式。
与你竞争的并非AI,而是率先驾驭AI的人! 在AI仍处于战略投入期、且作为“一把手”工程的当下,行业先行者已开始重构竞争格局。作为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新兴法律服务业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推动法律服务实现三大跃升:服务边界从专业领域向普惠领域延伸,决策方式从经验判断向智能辅助演进,价值创造从个案解决向系统优化升级。这些转变正在重新定义法律服务的边界和可能性。
盛夏初临,万物向荣。在这生机勃发的时节,法律AI的黎明曙光,恰如这新夏朝阳,正在穿透传统模式的壁垒,映照着数智法治的清晰未来。这一缕破晓之光,其根基既在于技术的突破,更在于法律人将创新求索与法治信念熔铸一体的不懈躬行。
协会动态